攻克一项关键技术 累计增收三十多亿
我校参与完成一科研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受到各大媒体广泛关注
近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280项科技项目成果获颁省科学技术奖。我校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海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协同参与完成的“特色浆果采后保鲜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据悉,在280项科技获奖项目中,宁波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主持或参与完成的38项科技成果获奖,获奖成果的产业领域涵盖电子信息、新材料、智能制造、新能源、农业科技、海洋科技、生命健康等。我校是唯一一所参与完成科研项目获得一等奖奖项的在甬高校。
小小浆果保鲜难
什么是浆果呢?通过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浆果,是由子房或联合其他花器发育成柔软多汁的肉质果……如葡萄、猕猴桃、树莓、醋栗、越橘、果桑、无花果、石榴、杨桃、人心果、番木瓜、番石榴、蒲桃、蓝莓、西番莲等。”据参与“特色浆果采后保鲜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这一项目的学校食品学院孙金才教授介绍,浆果种类较多,“在宁波地区比较常见的浆果种类主要是杨梅、草莓和桑葚。”
不过,像杨梅、草莓、桑葚这类浆果皮薄多汁,极易腐烂,很难保鲜。就拿杨梅来说吧,再过两个月不到,宁波当地的杨梅即将上市,但凡采摘过杨梅的人大多知道,传统梅农在早上采摘完杨梅后,一般就近直接流通到市场进行销售,而部分需要长途贮运的在经过简单保鲜包装后再进行流通,但即便如此,为最大程度地保持杨梅新鲜程度,这一系列“采摘-运输-销售”的整个过程一般不会超过2天,否则杨梅就很容易变质。
“像杨梅这一类的浆果因没有表皮,肉质果实直接暴露在外面,比那些有一层薄薄表皮的蓝莓、葡萄、猕猴桃等这类浆果更难贮藏。”孙教授介绍道,“尽管这些小浆果具有很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但采摘后一定时间内如何最大程度地保持新鲜,一直是困扰浆果产业的一个共同性难题。”
解决难题突破大
针对这个行业共同性难题,学校联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海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组建项目研究小组,同时还邀请多名海外专家担任管理、研发、销售工程师和顾问,共同研究和探索相关解决办法。
经近多年协作攻关,研究小组研建了一套实用的浆果保鲜关键核心技术。“我们在浆果品种选择、种植、培养、采摘、加工、包装以及最后的贮藏和运输等各个环节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介入。”据孙教授介绍,项目组研发出了安全配套材料和高效实用装备,其最终创新成果在最大程度保持了果实品质,减少腐烂率30%~40%,使物流保鲜期延长2-3倍,解决了浆果产品采后易腐烂的瓶颈难题并成功面向行业推广和应用。
据了解,中国农学会组织3位院士等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评价该项目: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成果已陆续应用于省内外等20多家企业、合作社,累计新增销售额34.7亿元,利润4.0亿元。“技术成果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成本低,有效提升浆果商品化保鲜技术水平,其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
项目研究基础厚
事实上,学校食品学院的孙金才教授对浆果的研究在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2013年初,作为特殊专业人才的孙教授从著名食品企业引入我校,任职食品学科专任教师。他长期从事食品工程与科学领域中调理食品和果蔬加工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应用,主持或参加“十二五”国家863计划课题“食品高效节能干燥装备开发与新技术研究”、国家重大星火项目“宁波市种养殖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国家支撑计划《浆果制品高值化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子课题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和产业应用,先后多项成果获奖。如“果蔬食品的高品质干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基于加工品质导向的调理生鲜食品生产创新技术及应用”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以甘蓝菜为主的蔬菜增值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
目前仍主持在研项目有浙江省公益技术研究国际合作项目《冷冻调理蔬菜制品的健康安全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宁波市重大农业攻关项目《杨梅果汁饮料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课题;公开出版《杨梅资源开发和利用》、《厨房用调理食品研究与开发》和《蔬菜食品加工品质调控与质量安全新技术》。其中“复合柑橘汁和利用杨梅仁提高功能性的杨梅全果汁的制作方法”和“全果功能性杨梅果酒制作方法”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
据悉,宁波日报、宁波晚报、鄞州日报、浙江新闻网、中国宁波网等相关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